衡水市情研究2022年第5期-总第240期-申维娜
第5期
(总第240期)
中共衡水市委党校主办 2022年1月21日 签发人:郑彦敏
申维娜 近年来,衡水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充分满足人民生活更高层次需求,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生态衡水”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的新征程上,衡水市需要继续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生态衡水”建设的制约因素,努力打造“生态衡水”升级版。 一、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就是建 | 领导批示: |
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命系统(水资源、能源、交通、绿地系统)、人居环境、生态产业、环保教育等。
建设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展绿色生产力。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城市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理念,这既是原则也是目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恰恰遵循了这一理念。三是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努力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其需要的满足。
二、当前生态衡水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衡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生态衡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取得成绩
1、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效
“十三五”这五年,衡水积极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六大攻坚行动”,PM2.5浓度累计下降45.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后20名,年优良天数由120天增加到238天。衡水湖保护和发展力度加大,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对主要河流实行“一河一策”治理,出台《关于加强衡水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意见》,衡水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10个国省考河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河湖“清四乱”取得明显成效,主城区黑臭水体和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压减地下水超采8.4亿立方米。
2、产业节能效果明显
2020年,衡水市节能和环境保护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7%,万元生产总值电耗下降2.8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89%。高耗能行业综能源消费量239.14万吨标准煤,下降12.3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量1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8%。其中,风力发电量10.1亿千瓦时,增长265.8%;生物质发电量4.6亿千瓦时,下降0.8%;太阳能发电量0.6亿千瓦时,下降12.0%。
3、城市生命体系改建积极推进
衡水大力开展“三创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实施滏阳河清淤、西北外环拓宽等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排水系统改造,衡水市被评为全省雨污分流示范城市。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217万农村居民喝上长江水。
4、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自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专项行动以来,农村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三五”的五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12个,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64万座,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和处理实现全覆盖。武邑县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2021年春共完成营造林15.5万亩,城市整体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
(二)存在问题
1、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空气质量还需提高。衡水市是传统燃煤采暖地区,到了冬季取暖燃煤存在总量大、强度高、方式落后的缺点,所有这些都是导致雾霾频发、重污染天气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衡水市虽然在大气治理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总体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空气继续改善仍然任重而道远。二是水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四是环境监管能力和监管体制有待健全。比如,环境执法和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应急监测手段和能力相对不足;环境信息共享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环境宣传工作,特别是新媒体等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2、产业绿色发展有待进一步推动
部分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经济绿色化转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产业布局尚需进一步优化。二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三是产业发展的清洁化水平仍需提升。
3、生态文明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针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五大体系配套制度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生态决策机制有待完善。二是生态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固定源排污许可改革等新形势、新任务,尚需建立有效管理机制。三是生态考核机制有待深化。目前对各县(市、区)的实绩考核没有考虑各地的资源环境禀赋与生态环境的差异性,不能充分调动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同时现有考核办法中涉及的生态环境类指标较少。
4、生态文明宣教平台有待完善
目前衡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比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而且主要依托学校开展,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人居等主题的教育基地还没有建设。互联网教育宣传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打造生态衡水升级版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污染防治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通过引入国内国际高端科研管理团队有针对性的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方面要加强对化工、橡胶、玻璃钢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
二是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一方面要深化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另一方面要推进重点行业和其他面源VOCs污染治理。比如对衡水市的重点行业像化工、橡胶、玻璃钢等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需要再加强;可以通过建立基础数据和过程管理动态档案等措施对重点企业加强日常监管,采用稳定达标的废气处理工艺,努力提高废气收集效率。
三是健全扬尘管理机制。一方面不断完善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和各类扬尘污染控制标准,另一方面,对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责任主体和考核模式要更加明确清晰,切实落实扬尘治理和监管责任,才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四是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对于城市的专项作业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要建立备案制度,制定完善相关车辆机械的准入、检查、监测和处罚等标准体系,更加规范的治理这些车辆和机械。
五是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一方面要实施差异化管理,就是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予以充分关注和考虑,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急责任,明确不同企业的应急减排措施并落实。
2、强化水系综合整治
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一方面严守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鼓励行业同类整合与集中管理,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的污染问题,第三方面积极推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污水管控水平。二是完善跨境断面水质监测网。做好水质监测是加强水系综合整治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加科学合理评估衡水市境内河流水质变化,需要完善入境及出境水资源监测网络。三是全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有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四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继续积极推动“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加强中水回收利用。
3、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一是建立土壤污染管控长效机制。一方面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另一方面全面加强未利用地土壤环境监管,第三方面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等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甚至追责。
二是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方面继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另一方面对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要持续推进,第三方面对于农田废旧地膜要制定完善回收处理相关制度,防止污染。
(二)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和保育
1、强化衡水湖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严格落实《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水源保障,适时开展水源置换,加强对入湖水质的监测,确保引水水质达标。二是加大衡水湖保护的宣传力度。开展衡水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监测,利用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日进行宣传。三是继续实施禁渔和增殖放流。为了完善衡水湖生态系统生物链,恢复沉水植被,提升湖泊自净能力,要制定合适的禁渔期以及定期投放鱼苗等。四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开展衡水湖水生态环境健康现状调研及承载能力分析等项目,更好的保护衡水湖。
2、继续推进“一湖九河”治理
为了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多源互济、互联互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网格局,要继续推进“一湖九河”治理 。除衡水湖保护和修复外,一方面加快全市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一湖九河”骨干河道与灌排河渠多级连通,另一方面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划定河湖生态保护范围,打通衡水湖区近岸围埝,构建自然生态河道。
3、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衡水市近两年按照“节水优先、大力引水、以水定产、修复生态、分区施策”的思路,加快了地下水压采项目建设,重点开展了“节、引、调、补、蓄、管”六大行动。按照这个规划,需要做到:一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着力增引外调水,推进地表水灌溉、农村饮用水水源置换等工程。二是大力推广节水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三是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4、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当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行林长制,加强城市森林、郊野森林公园等建设,加快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重点地区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提高国土绿化水平。一是以环衡水湖、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周边以及道路、河渠沿线等重要生态区为重点,开展环湖环城绿化和道路河渠绿化。二是结合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创建,以环村林建设和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沟渠隙地、广场游园等绿化为重点,广泛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农田林网。
(三)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1、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有力的政策保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健康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的补充,因此要有一定政策支持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努力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产业要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另一方面努力推广应用集成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的制造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加大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另一方面完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培育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提高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2、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一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粮经饲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做大做强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产业。
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一方面要加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力度,尽量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力争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粮食营养性和安全性水平,保证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第三方面建设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再利用。第四方面推广使用生态地膜和标准地膜,加快治理地膜“白色污染”。
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培育知名品牌,这样才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第三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全过程可追溯、共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平台要加紧建设。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为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传递绿色理念,逐步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二是鼓励绿色出行。一方面继续实施秋冬季公交免费政策,另一方面开展每周或每月绿色出行日活动,倡导少开车低碳出行方式,第三方面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体验。
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设立生态环境“曝光台”,形成全社会环境监督合力。
四是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指导,形成自觉正确投放垃圾的习惯。
五是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及取暖气代煤、电代煤。加强煤质管控,对未实行清洁取暖替代的农村居民全面供应洁净煤。
(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依法决策。一方面对于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生态文明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制度,积极开展公众环境权益项目听证会和企业环保措施审议听证。
二是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一方面在干部考核当中,大幅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的权重,另一方面加大对市、县、镇等各级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第三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干部任用和选拔的依据之一。
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上限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是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一方面,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管理要更加严格,对于生态环境信用评分低的主体要有相应的处罚和约束机制,这样全方位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才能加快构建。另一方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对于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要实行污染源全程监管,形成更加合理可操作的监管制度体系。
2、创新激励政策
一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市场体系。生态补偿机制是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获益的机制,主要包括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收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构建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环境。
二是实施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一方面科学合理及时的调整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和不同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抑制“两高”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需要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第三方面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门槛需要进一步提高。